论文速读:高能电子引导纳秒脉冲放电击穿机制研究

论文速读 发布于 2023-9-11 02:18

来自工坊团队成员的分享。

本期速读一篇近期发表的讨论大气压下,纳秒脉冲放电击穿中高能电子引导作用的实验+模拟研究:

Huang B D, Zhang C, Ren C H, Shao T 2022 Guiding effect of runaway electrons in atmospheric pressure nanosecond pulsed discharge: mode transition from diffuse discharge to streamer. Plasma Sources Sci. Technol. 31, 114002 DOI: 10.1088/1361-6595/ac9c2c

实验设置

如下图所示,实验采用-电极构型,刀电极(宽3.7 cm,尖端曲率4 μm)接高压(负极性脉冲)作为阴极,板电极接地作为阳极,电极间距1 cm

阳极侧使用电子束流收集器探测逃逸电子(RAE)电流,其上方覆盖一层厚度为1 μm钛薄膜,电子透射截至能量为10 keV场致二次谐波法E-FISH)测量间隙不同位置处的z方向电场时空演变过程;高速相机ICCD)拍摄x-z平面放电形态与流注传播过程。

结果一:RAE电流的波形与幅值

如下图(左侧),RAE电流峰值先于放电电流峰值出现,表明逃逸电子在击穿过程中先于流注过程并起到引导作用;右侧为不同电压峰值下RAE电流幅值分布,随着电压幅值增大高幅值RAE电流出现的概率增大

结果二:放电等离子体时空演化

三种峰值电压下,单次放电形态演化如下图所示。放电初期阴极附近为弥散模式,高电压下(约31kV),弥散放电逐渐发展为多个同步发展的流注通道低电压下(约27kV),电极边缘对放电的增强效应显著,表现为若干个主流注通道率先达到阳极,之后其他流注(发光较弱)继续发展。

在前述的放电图像中,沿x方向,用发射光强的标准差Istd与平均值Im之比定量评估放电均匀性,结果如下图所示:

距离高压电极越远,电压峰值越小,Istd/Im比值越大,x方向放电均匀性越差。

结果三:电场时空演化

高压电极附近电场在击穿之前与外加电压波形严格一致(拉普拉斯场),并在击穿后迅速降低;通道中间位置的电场值在流注传播接近/远离时快速上升/下降 ;电极附近的电场在高电压下与通道中间位置电场趋势相似,低电压下则变化更缓,表明低电压下地电极附近未形成充分发展的流注(多流注通道的同步性或均匀性较差)。

结果四:PIC/MCC模拟

为深入理解逃逸电子在放电演化过程中的作用,在阴极表面设置不同的RAE发射通量,获得相应放电演化过程,以N2C态的密度分布表明放电的光辐射形态,如下图所示。发现在高发射通量下(第一行),多个流注通道相互重叠,放电呈现弥散模式;降低发射通量(第二行),仅在阴极附近可以形成弥散形式,远离高压电极出现若干主流注通道。

基于模拟得到的N2C态密度分布,以nstd(N2C)/nm(N2C)的比值表示放电均匀性,与放电发光的测量结果具有相似趋势(下图左)。对比不同RAE发射通量发现,高能电子引起的较高的预电离密度可以明显提高放电的均匀性,有助于在大气压下产生大体积的弥散放电。

小结:文章联合逃逸电子束流探测、瞬态电场测量和高速相机等多种快过程参数测量手段,并将实验结果与PIC/MCC相结合,综合研究了高能电子在大气压纳秒脉冲击穿过程中的引导作用,可以为RAE相关的科学实验和计算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




阅读 617· 评论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