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速读(四):大气压滑动弧数值模拟

论文速读 发布于 2023-9-11 00:20

本期速读一篇数值模拟研究滑动电弧特性的佳作。

本期速读一篇数值模拟研究滑动电弧特性的佳作:

[1] S R Sun, St. Kolev, H X Wang, A Bogaerts, Coupled gas flow-plasma model for a gliding arc: investigations of the back-breakdown phenomenon and its effect on the gliding arc characteristics. Plasma Sources Sci. Technol. 2017,  26, 015003.


滑动电弧是一种非平衡等离子体(warm discharge),电弧在两电极最短间距处产生,并在气流的吹动下向下游滑动。随着电弧拉长,弧电压升高,当电压升高到足以产生下一次击穿时,一个新的电弧产生。滑动电弧放电兼具热平衡等离子和非热平衡等离子体的特点,一方面具有高电子密度,另一方面较低的约化场强使大部分能量用于产生振动激发态分子,而振动激发态分子对于离解CO2具有较高的能量效率,因此滑动电弧放电被广泛应用于CO2、CH4等温室气体的转化


该文章研究对象是大气压下氩气滑动电弧放电和流动特性,研究方法是采用准中性近似的等离子体-流体耦合模型,研究目的是分析滑动电弧放电过程和后击穿作用,为进一步建立CO2离解模型奠定基础。


模型与方程

模型几何构型如下图所示,电弧在间距3mm左右的电极之间产生,气流由下方入口流入并从上方流出。气流带动电弧向下游移动,形成滑动弧。

模型聚焦滑动弧形成后的迁移以及振动态组分(若考虑分子)的产生过程而不研究放电击穿过程,因而可以采用准中性假设(双极扩散模型)等离子体模型,方程为:

为模拟中性气体气流,耦合了流体方程

滑动电弧在初始电弧滑向下游并被拉长后,弧尾部增加的电势差会引起“后击穿现象”,并在原电弧位置附近产生一个新电弧。该模型中,通过在电子能量方程中引入一个具有时空变化特征的“热源项”来激发后击穿电弧。


放电形态与等离子体特性

下图为以氩气为工质的滑动电弧计算电子数密度。结果展示了滑动弧等离子体分布形态,显示所研究的低电流滑动弧中电子数密度为10^20每立方米数量级,并模拟出了考虑与不考虑后击穿过程对滑动弧发展的影响。

计算电子温度如下图所示:

电子温度在2~3eV,体现电弧中低电场的特性。计算显示,后击穿过程在第一道弧之前产生了一道新电弧,明显降低了滑动弧向下游的移动速度。


气体加热与后击穿

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模拟了滑动弧等离子体对气流的加热作用。在不引入后击穿过程的情况下,来流气体会被加热至1000K左右:

考虑后击穿过程,则计算所得气流加热温度为700-900K,显示出后击穿具有分散能量降低电弧加热气体效果的作用:


文章认为,后击穿现象能够有效的降低电弧中心的气体温度,是由于热量分布在更大的区域内,而不仅仅是最初形成的电弧中。而后击穿现象导致的电弧和气体运动速度差,能够使更多的气体通过电弧区,进而被处理。这一点对于分解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很重要——因为滑动电弧的电弧区较小,因而能够处理的气体量较小,通过后击穿现象,可以有效的增加被处理气体的体积分数,提高滑动电弧放电分解二氧化碳的效率。


滑动弧是大气压等离子体研究领域的新兴热点之一,而国际国内关于滑动弧的计算模型还不多,文章模型具有很好的开创作用:

  • 准中性假设的前提下,建立了等离子体-流体耦合模型,包含输运、反应、气体流动和传热过程,且能够适应二维/三维模拟需求;

  • 实现了对后击穿过程的模拟,讨论了后击穿的产生和对放电的影响;

  • 对未来研究CO2转化、气体处理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,兼具工程与学术价值


模拟工坊在研读论文过程中,获得了文章作者北航孙博士就相关问题的指导和帮助,在此表示感谢!


喜欢请关注公众号:等离子体模拟工坊

你感兴趣的就是工坊希望和你共同学习的

阅读 341· 评论 0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0 人)